2021年6月18日,天气微微阴凉,夏风习习。来自全国华商国医堂集团东方岐黄商学院的各省学员们清早来到了医圣祠祭拜医圣张仲景。
医圣祠,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献花祭拜医圣
华商国医堂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来东带领全体学员在此献花祭拜医圣。宣誓“传承岐黄火种,弘扬医圣精神,五奇薪火相传,终身矢志不渝”。
医生张仲景已经距离今天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伤寒杂病论》小菜胡汤、饺子的由来等源远流长,特别是这次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病毒,张仲景的汤药方功不可没。随着世界中医热潮的不断兴起,中医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所尊崇。仲景医学思想已成为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桥梁,它正在以独特的优势和风格屹立于医学之林,为全人类造福!前来医圣祠拜谒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
我们一行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在宏伟壮丽的金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更加显得庄严肃穆。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非常威仪。后面即为张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让我们更是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我们深深缅怀医圣张仲景的敬畏和崇拜之情由然而生。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
医圣张仲景传
步入门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块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照壁的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光辉的一生和对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著名学者任应秋教授在两侧题写的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阴阳有三",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三阴三阳,"辨病还需辨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须依照辨证论治的学说,找出病的根本原因。"医相无二"是说,医生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则治国;"活国在于活人"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写的是张仲景亲自拟定的《伤寒杂病论》序,文中陈述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使我们在肃穆中再次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医圣祠大殿
伤寒论方
葫芦泉水
绕过墓亭,穿过过殿,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建筑便展现在眼前,这是医圣祠的大殿及东西偏殿。大殿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联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下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张仲景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心灵和行为,更因高超的医术而被后人称颂;南阳有名山名水名胜,但更因出了张仲景这样的名人,而使南阳更加有名。大殿内陈列着《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及国内外医界同仁捐赠的文献资料。
医圣张仲景像
六角碑亭
毛主席题词
习仲勋题字前合影留念
缓步进入前祠,只见雕梁画栋,崇楼高阁,绿树翠竹,清雅密静。整个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高雅,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年前蝗汉室憩院,耳目为之一新,倍觉心旷神怡。抬头望去,只见庭院中间矗立着一奠高大的医圣塑像,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我们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张仲景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我们仿佛听到了张仲景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还有什么能比"活国在于活人"这样的抱负更无私、更伟大的呢?塑像后面的六角碑亭里是中国领导人的一些题词。我却在“中医中药来之民间,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提高,再用之民间,为人类造福!”的石碑前默念着这句话语良久。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过一座高大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后祠。迎面就是医圣长眠的墓地,汉代风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后攀连,结为一体,给人们清雅肃穆之感。墓前有清顺治13年(1639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陵墓时所立石碑,高8尺,上书"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让我们更是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
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长廊
再驻足环视,庭院的绿树丛荫中还耸立着十大名医塑像。他们有的长须拂胸,慈眉善目,肩背药锄,仰天昂首的歧伯;清癯冷隽、灵秀聪睿的华佗……独具风貌,情态各异。表现了医学家们为中医学发展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院内两侧的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东长廊镶嵌的是《张仲景组画》,这组史画是以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再现了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万世医宗"的辉煌一生。张仲景时代的"神医"华佗,称颂张仲景著作"此真活人书也";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称颂张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西长廊里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名医117幅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
医圣祠还有一著名景观"百寿亭"。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字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中医事业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百寿亭"之"寿"意祝世人健康长寿。我们一行几乎大半都在此留影,应该也是寓意深远吧。
现在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在医圣祠有民俗的祭祀活动。而且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张仲景一生勤求古训,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揽四代之精华,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临症实践,对外感热病,内、外、妇科和小儿科等病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以朴素的阴阳学说为指导,以惊人的毅力,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有名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论治的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经典著作,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临症医学专著,这一著作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被后人尊称为“医经”,方剂被称为“经方”,这也是张仲景被奉为“医圣”的真正原因。
张仲景一生用济世活人的医术解救人民的疾苦。我们华商国医堂集团座右铭是:“做健康就是积功德,愿天下苍生离苦得乐”。树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此时此地此景让我们接受着一种真正的接受了仁心仁术的心灵洗礼,也鞭策着我们在弘扬中华5000年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编辑:蒋西胜